【农村金融时报】
目前,支农支实、支小支散,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时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为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业务管理,各家行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认真关注业务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控制,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但是,现实工作中小微贷款业务风险越来越引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重视。因此,本文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业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风险的策略。
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业务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一是个别信用类贷款用途的真实性仍把控不够到位。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存在业务经营的不稳定性以及信用贷款仅凭契约承诺,变数很大,对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把关尤显重要。在实际的操作中,个别信用类贷款的用途证明中仍存在销售合同未盖供货方的公章、仅提供购销合同但未收集发票复印件等情况。没有收集收款收据、出入库验收单据、没有实地观察货物等间接证明材料与贷款用途相印证,以判断小微企业贷款用途是否真实。
二是抵押物价值自行评估操作权限过大。目前小微贷款业务涉及的抵押物价值一般由其自行评估,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小微贷专营中心具有较大的贷款审批自主权。也就意味着银行对其抵押物评估价值的合理性、公允性是不进行审核的。
三是贷款客户还款能力未作进一步取证。客户偿还贷款能力方面,目前的流程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客户生产、营销、资金运转等情况。尚未引入银行对账单、购销合同、出入库单等作为用来交叉验证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银行账户单笔50万元的现金存款不算是小数目,需要对类似的大额资金作出进一步的取证,分析其来源或去向,从而更严密地测评客户的还款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微贷款风险防控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一是建立客户分类机制,防范信用风险。近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始起步小微贷款项目的战略合作,成立专门的机构,运用标准化的分析手段强化对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弱化对抵押担保的依靠,同时打破以前传统银行贷款业务营销模式,由客户经理点对点地向经营业主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贷款业务,并以便利、高效为特色,为小微企业提供上门服务、还款方式灵活的专业性金融服务。推出了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对客户的行业前景、现金流量及经营情况等进行分析,作为贷款发放依据。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加强对专业市场实地调研,走访客户并根据情况分类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实施分类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即:建立A类客户、B类客户、C类客户。A类客户是指目前有贷款需求的并且已经明确表达申请贷款意愿的客户;B类客户是指目前已经表达了申请贷款的意愿但实际用款时间还未到的客户;C类客户是指已接触过并且其基本条件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要求但目前无贷款资金需求的客户。通过不同层级的分类,根据客户实际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避免工作“一刀切”。
二是建立信贷体系评估机制,使贷款业务发放更具科学性,防范操作风险。由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管理、财税制度相对不规范,资金来源不稳定,企业平均寿命不长,抗风险能力较中大型企业更为薄弱。因此小微贷款业务应建立一系列贷款评估机制,分析客户现金流量情况及可承受负债范围,并确定建议放款金额,在贷款审批环节上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误差,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确保对中小企业客户全面合理的评估。
三是建立规章和制约机制,防范制度风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完善制度架构,实现制度制约。小微贷款专营机构应制定:《小微贷款中心业务管理办法》、《小微贷款中心岗位职责及尽职实施办法》、《小微贷款中心贷款审查小组管理办法》、《小微贷款中心客户经理薪酬考核办法》、《抵押物评估管理办法》操作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要覆盖业务流程的各个操作环节;同时,还应完善组织架构,实现岗位制约。小微贷款中心应该按照业务发展需要,设置风险主管和营销主管。风险主管下设贷后管理岗、营运管理岗、审查管理岗和产品经理岗等,主要负责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后台工作。营销主管下设各客户经理小组,主要负责业务拓展和市场营销工作。该模式与信贷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使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基本做到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做到不相容岗位、前后台分离。
四是建立 “三查”协调机制,化解贷款流程风险。首先,应加强贷前审查,建立客户经理贷前调查尽职机制。客户经理通过实地考察,自行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并录入系统,通过与客户自身提供的报表进行校验,判断其应有的权益,辨别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其次,应加强贷时审查,建立客户准入机制。由主办、辅办两名客户经理开展二次调查,重点核实客户的固定资产、存货以及经营情况等。通过现场调查,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对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行预测,完成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贷审小组作为小微贷款中心的唯一贷款决策机构,是贷款流程的重要环节,每一笔贷款业务均由贷审小组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且小组成员拥有一票否决权和驳回权,所有贷款业务必须经与会的贷审小组成员一致同意方可放款;最后,应重视贷后管理,建立贷后定期回访制度并直接与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客户经理对纯信用贷款每个月回访一次,担保类贷款每季度回访一次,提高客户经理的尽职意识。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回访客户,关注借款人可能对还款能力产生影响的经营情况、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并根据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录入小微贷后检查系统,系统自动做出比对并进行预警,提示客户经理排除潜在风险,从而加强对客户的监控。专设贷后岗,开展定期风险检查,及时发现风险苗头。
五是建立业务流程证据采集制度,防范法律风险。在操作流程中,建立业务流程证据采集制度,将拍照与录像贯穿贷款的整个流程,对贷前的经营情况、贷时合同的签订、贷后检查均应保存影像资料,供随时调阅,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客户经理的监督,同时更为有效地防止产生法律风险及纠纷。
六是建立客户经理对客户还款能力的鉴别机制,防范执业风险。客户经理作为小微贷款业务主要责任人,建立客户经理对客户还款能力的鉴别力机制,防范执业风险,关乎着小微贷款业务的质量。因此,应该引进科学化的人才培训选拔机制,运用性格测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审定拟招人员后,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模拟演练和实地营销,形成边培训边实践边改进边淘汰的人才选拔机制,缩短营销团队形成时长,促使人才培训路线更趋快速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单位:宁波市区信用联社